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关于2001年度纺织品配额招标的公告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5-15 09:26:02  浏览:8323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关于2001年度纺织品配额招标的公告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关于2001年度纺织品配额招标的公告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



2001年度纺织品被动配额招标将分批次进行,根据《关于印发〈出口商品配额招标办法〉及〈出口商品配额招标办法实施细则〉的通知》(以下简称《办法》)(〔1998〕外经贸管发第974号)的有关规定,现将2001年度纺织品被动配额招标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招标方式:公开招标、协议招标。
二、招标类别、单位、公开招标总量:
----------------------------
| 招 标 类 别| 单 位 | 公开招标总量 |
|--------|-----|-----------|
| 美国334 | 打 | 186244 |
|--------|-----|-----------|
| 美国347/8| 打 | 1167571 |
|--------|-----|-----------|
| 美国351 | 打 | 338125 |
|--------|-----|-----------|
| 美国352 | 打 | 771069 |
|--------|-----|-----------|
| 美国634 | 打 | 361247 |
|--------|-----|-----------|
| 美国635 | 打 | 389316 |
|--------|-----|-----------|
| 美国636 | 打 | 300402 |
|--------|-----|-----------|
| 美国638/9| 打 | 1266710 |
|--------|-----|-----------|
| 美国641 | 打 | 745945 |
|--------|-----|-----------|
| 美国645/6| 打 | 442069 |
|--------|-----|-----------|
| 美国647 | 打 | 856765 |
|--------|-----|-----------|
| 美国652 | 打 | 1652714 |
|--------|-----|-----------|
| 美国840 | 打 | 266104 |
|--------|-----|-----------|
| 加拿大2 | 件 | 384924 |
|--------|-----|-----------|
| 欧盟4 | 件 | 42277423 |
|--------|-----|-----------|
| 欧盟5 | 件 | 12628221 |
----------------------------

----------------------------
| 招 标 类 别| 单 位 | 公开招标总量 |
|--------|-----|-----------|
| 欧盟6 | 件 | 13738136 |
|--------|-----|-----------|
| 欧盟7 | 件 | 5573195 |
|--------|-----|-----------|
| 欧盟8 | 件 | 9304732 |
|--------|-----|-----------|
| 欧盟21 | 件 | 9491841 |
|--------|-----|-----------|
| 欧盟78 | 公斤 | 17964242 |
----------------------------
三、招标时间、数量比例
(一)协议招标:
招标时间:2000年10月8日至10月11日
截标时间:2000年10月11日16:30
开标时间:2000年10月12日9:30
协议招标一次招完,数量约为全部招标总量的60%。各企业各类别具体协议招标数量将在投标开始前在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上的“纺织品被动配额管理”一“纺配招标”—“纺配协议招标程序”栏目中通知。
(二)公开招标:数量约为全部招标总量的40%,其中:
第一次公开招标:
招标时间:2000年10月8日至10月12日
截标时间:2000年10月12日21:00
开标时间:2000年10月13日9:30
本次招标量为公开招标总量的60%,各类别具体招标数量如下:
----------------------------
| 招 标 类 别| 单 位 |第一次公开招标数量 |
|--------|-----|-----------|
| 美国334 | 打 | 111746 |
|--------|-----|-----------|
| 美国347/8| 打 | 700543 |
|--------|-----|-----------|
| 美国351 | 打 | 202875 |
|--------|-----|-----------|
| 美国352 | 打 | 462641 |
|--------|-----|-----------|
| 美国634 | 打 | 216748 |
|--------|-----|-----------|
| 美国635 | 打 | 233590 |
----------------------------

----------------------------
| 招 标 类 别| 单 位 |第一次公开招标数量 |
|--------|-----|-----------|
| 美国636 | 打 | 180241 |
|--------|-----|-----------|
| 美国638/9| 打 | 760026 |
|--------|-----|-----------|
| 美国641 | 打 | 447567 |
|--------|-----|-----------|
| 美国645/6| 打 | 265241 |
|--------|-----|-----------|
| 美国647 | 打 | 514059 |
|--------|-----|-----------|
| 美国652 | 打 | 991628 |
|--------|-----|-----------|
| 美国840 | 打 | 159662 |
|--------|-----|-----------|
| 加拿大2 | 件 | 230954 |
|--------|-----|-----------|
| 欧盟4 | 件 | 25366454 |
|--------|-----|-----------|
| 欧盟5 | 件 | 7576932 |
|--------|-----|-----------|
| 欧盟6 | 件 | 8242882 |
|--------|-----|-----------|
| 欧盟7 | 件 | 3343917 |
|--------|-----|-----------|
| 欧盟8 | 件 | 5582839 |
|--------|-----|-----------|
| 欧盟21 | 件 | 5695105 |
|--------|-----|-----------|
| 欧盟78 | 公斤 | 10778545 |
----------------------------
第二次公开招标:暂定为2001年3月上旬,具体时间将另行公告通知;招标量为公开招标总量的40%。
其后视弃标配额数量、招标剩余配额数量、上交中标配额数量及与设限国磋商增加的配额数量再行安排公开招标若干次,具体时间将另行公告通知。
四、投标资格:
(一)公开招标
具备《办法》中规定的公开招标投标资格条件,且在1999年7月—2000年6月间相应类别海关统计全球一般贸易出口实绩达到一定金额的企业,获得该类别投标资格。具体投标资格标准如下:
----------------------------
| 招 标 类 别|最低出口金额标准(单位:万美元) |
|--------|-----------------|
| 美国334 | 10 |
|--------|-----------------|
| 美国347/8| 10 |
|--------|-----------------|
| 美国351 | 5 |
|--------|-----------------|
| 美国352 | 10 |
|--------|-----------------|
| 美国634 | 10 |
|--------|-----------------|
| 美国635 | 10 |
|--------|-----------------|
| 美国636 | 5 |
|--------|-----------------|
| 美国638/9| 10 |
|--------|-----------------|
| 美国641 | 5 |
|--------|-----------------|
| 美国645/6| 10 |
|--------|-----------------|
| 美国647 | 10 |
|--------|-----------------|
| 美国652 | 10 |
|--------|-----------------|
| 美国840 | 5 |
|--------|-----------------|
| 加拿大2 | 10 |
|--------|-----------------|
| 欧盟4 | 10 |
|--------|-----------------|
| 欧盟5 | 10 |
|--------|-----------------|
| 欧盟6 | 10 |
|--------|-----------------|
| 欧盟7 | 5 |
|--------|-----------------|
| 欧盟8 | 5 |
|--------|-----------------|
| 欧盟21 | 10 |
|--------|-----------------|
| 欧盟78 | 10 |
----------------------------
(二)协议招标
协议招标资格标准如下:
1、对在设限国设限前对该国有相应类别纺织品出口实绩的出口企业,赋予其相应类别协议投标资格。各企业获得的某类别协议招标配额数量为招标前其该类别基数配额总量的40%,即与其2000年协议招标配额类别和数量相同。
2、对部分相应类别1999年7月至2000年6月对全球一般贸易出口实绩达到一定规模的纺织自营出口生产企业,赋予相应类别协议投标资格。各地外经贸委(厅、局)和国家纺织工业局推荐初步名单,由纺织品配额招标办公室向全国公布进行审查。对于经各地外经贸委(厅、
局)初审和纺配招标办公室复审后被确认为符合自营出口生产企业条件的企业,分类别按照企业海关统计全球一般贸易出口金额进行排序,按照某企业某类别出口金额占该类别全部符合条件的自营出口生产企业出口总金额的比例确定该企业获得的该类别协议招标数量。为了保证使生产企业
协议标资格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同时满足企业实际出货的最低要求,确定了各类别最高协议标配额数量和最低协议标配额数量。按出口比例计算出的协议标数量如高于最高协议配额数量,以最高协议配额数量为准,如计算出的协议标数量低于最低协议配额数量,则不赋予该企业该类别协议
投标资格。为了体现国家支持西部大开发的政策,西部地区企业的出口业绩扩大一倍参加按比例确定协议标数量。
(三)在1999年度和2000年度纺织品被动配额招标(包括公开、协议招标)中中标而未按规定交纳某些类别中标保证金的企业,以及1999年度和2000年度的某类别中标配额浪费率超过一定比例的企业不得参加该类别的投标(包括公开、协议投标)。
五、投标方式:
(一)公开招标:利用“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进行电子投标。企业在规定的截标时点前只能投一份电子标书,当同一企业成功送达的电子标书出现两份以上(含两份)时,该企业的投标视为无效。招标办公室不接受书面投标。已具有程序使用许可号和投标密钥的企业可继续使用,新
取得公开招标投标资格的地方企业可于2000年10月8日前到所在地省级外经贸主管部门,中央管理企业可于10月8日前到纺配招标办公室接受投标培训、拷贝投标程序并抽报企业信息,申请取得程序使用许可号及投标密钥。
公开招标中各投标企业可通过投标程序查询本企业中标情况,企业中标与否以网上反馈的电子数据为准,招标办公室不再下发书面“中标通知书”。
(二)协议招标
纺织品配额招标办公室在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上的“纺织品被动配额管理”—“纺配招标”—“纺配协议招标程序”栏目中将各企业最高投标量分别下达给其所属省级外经贸主管部门,中央管理企业下达给纺配招标办公室。省级外经贸主管部门和纺织商会通过使用密码可看到本口岸企
业或各中央管理企业的最高投标数量、各类别投标价格,并负责将其通知相关企业。各投标企业在规定的投标数量内向当地外经贸主管部门进行分类别投标数量及投标价格的确认;各省级外经贸主管部门在规定的统一截标时间前将企业分类别确认的协议招标投标数量及投标价格通过“中国
国际电子商务网”报纺织品配额招标办公室。中央管理企业的通知和确认工作由纺织品配额招标办公室直接负责。
为提高效率,保证数据安全,部EDI中心开发了纺配协议招标投标确认程序,操作简单、简洁,具体见附件《2001年纺配协议招标操作说明》,请按照该程序投标。
六、最高、最低投标量,最低投标价格
(一)公开招标
招标委员会将根据企业1999年7月—2000年6月海关统计全球一般贸易出口实绩进行分档,企业每次公开招标最高投标量如下:
-----------------------------------------------
| | 一般贸易出口实绩 | | |最低投标价 |
| 类 别 | |最高投标量 |最低投标量 | |
| | (美 元) | | |(人民币) |
|--------|-------------|-------|------|-------|
|美国334 | 340万(含)以上|3000打 |200打 |40/打 |
| |-------------|-------| | |
| | 100万(含)—340万|2500打 | | |
| |-------------|-------| | |
| | 100万以下|2000打 | | |
|--------|-------------|-------|------|-------|
|美国347/8 | 1000万(含)以上|10000打 |500打 |30/打 |
| |-------------|-------| | |
| |210万(含)—1000万|6500打 | | |
| |-------------|-------| | |
| | 210万以下|4000打 | | |
|--------|-------------|-------|------|-------|
|美国351 | 200万(含)以上|5000打 |200打 |6/打 |
| |-------------|-------| | |
| | 50万(含)—200万|4000打 | | |
| |-------------|-------| | |
| | 50万以下|2500打 | | |
-----------------------------------------------

-----------------------------------------------
| | 一般贸易出口实绩 | | |最低投标价 |
| 类 别 | |最高投标量 |最低投标量 | |
| | (美 元) | | |(人民币) |
|--------|-------------|-------|------|-------|
|美国352 | 500万(含)以上|12000打 |500打 |3/打 |
| |-------------|-------| | |
| | 150万(含)—500万|8000打 | | |
| |-------------|-------| | |
| | 150万以下|5000打 | | |
|--------|-------------|-------|------|-------|
|美国634 | 700万以上|4000打 |200打 |40/打 |
| |-------------|-------| | |
| | 190万(含)—700万|2500打 | | |
| |-------------|-------| | |
| | 190万以下|1500打 | | |
|--------|-------------|-------|------|-------|
|美国635 | 600万(含)以上|4000打 |200打 |40/打 |
| |-------------|-------| | |
| | 180万(含)—600万|2500打 | | |
| |-------------|-------| | |
| | 180万以下|1500打 | | |
|--------|-------------|-------|------|-------|
|美国636 | 120万(含)以上|5000打 |100打 |20/打 |
| |-------------|-------| | |
| | 40万(含)—120万|3500打 | | |
| |-------------|-------| | |
| | 40万以下|2000打 | | |
|--------|-------------|-------|------|-------|

|美国638/9 | 1100万(含)以上|10000打 |500打 |10/打 |
| |-------------|-------| | |
| |320万(含)—1100万|6500打 | | |
| |-------------|-------| | |
| | 320万以下|4000打 | | |
|--------|-------------|-------|------|-------|
|美国641 | 100万(含)以上|8000打 |200打 |10/打 |
| |-------------|-------| | |
| | 36万(含)—100万|5500打 | | |
| |-------------|-------| | |
| | 36万以下|3500打 | | |
|--------|-------------|-------|------|-------|
|美国645/6 | 800万(含)以上|5000打 |200打 |10/打 |
| |-------------|-------| | |
| | 230万(含)—800万|3500打 | | |
| |-------------|-------| | |
| | 230万以下|2000打 | | |
-----------------------------------------------

-----------------------------------------------
| | 一般贸易出口实绩 | | |最低投标价 |
| 类 别 | |最高投标量 |最低投标量 | |
| | (美 元) | | |(人民币) |
|--------|-------------|-------|------|-------|
|美国647 | 500万(含)以上|8000打 |200打 |10/打 |
| |-------------|-------| | |
| | 150万(含)—500万|5500打 | | |
| |-------------|-------| | |
| | 150万以下|3500打 | | |
|--------|-------------|-------|------|-------|
|美国652 | 500万(含)以上|16000打 |500打 |3/打 |
| |-------------|-------| | |
| | 150万(含)—500万|10000打 | | |
| |-------------|-------| | |
| | 150万以下|6000打 | | |
|--------|-------------|-------|------|-------|
|美国840 | 190万(含)以上|4500打 |200打 |10/打 |
| |-------------|-------| | |
| | 50万(含)—190万|3500打 | | |
| |-------------|-------| | |
| | 50万以下|2000打 | | |
|--------|-------------|-------|------|-------|

|加拿大2 | 1000万(含)以上|9000件 |500件 |2/打 |
| |-------------|-------| | |
| |270万(含)—1000万|8000件 | | |
| |-------------|-------| | |
| | 270万以下|7000件 | | |
|--------|-------------|-------|------|-------|
|欧盟4 | 900万(含)以上|200000件|1000件 |0.50/件 |
| |-------------|-------| | |
| | 250万(含)—900万|130000件| | |
| |-------------|-------| | |
| | 250万以下|80000件 | | |
|--------|-------------|-------|------|-------|
|欧盟5 | 500万(含)以上|100000件|1000件 |1/件 |
| |-------------|-------| | |
| | 140万(含)—500万|65000件 | | |
| |-------------|-------| | |
| | 140万以下|40000件 | | |
|--------|-------------|-------|------|-------|
|欧盟6 | 1000万(含)以上|120000件|1000件 |1/件 |
| |-------------|-------| | |
| |200万(含)—1000万|80000件 | | |
| |-------------|-------| | |
| | 200万以下|50000件 | | |
-----------------------------------------------

-----------------------------------------------
| | 一般贸易出口实绩 | | |最低投标价 |
| 类 别 | |最高投标量 |最低投标量 | |
| | (美 元) | | |(人民币) |
|--------|-------------|-------|------|-------|
|欧盟7 | 100万(含)以上|60000件 |1000件 |0.50/件 |
| |-------------|-------| | |
| | 25万(含)—100万|40000件 | | |
| |-------------|-------| | |
| | 25万以下|25000件 | | |
|--------|-------------|-------|------|-------|
|欧盟8 | 270万(含)以上|80000件 |1000件 |0.50/件 |
| |-------------|-------| | |
| | 68万(含)—270万|55000件 | | |
| |-------------|-------| | |
| | 68万以下|30000件 | | |
|--------|-------------|-------|------|-------|
|欧盟21 | 500万(含)以上|100000件|1000件 |1/件 |
| |-------------|-------| | |
| | 140万(含)—500万|65000件 | | |
| |-------------|-------| | |
| | 140万以下|40000件 | | |
|--------|-------------|-------|------|-------|
|欧盟78 | 900万(含)以上|120000件|1000件 |0.50/公斤|
| |-------------|-------| | |
| | 210万(含)—900万|80000件 | | |
| |-------------|-------| | |
| | 210万以下|50000件 | | |
-----------------------------------------------
(二)协议招标:受招标委员会委托,纺配招标办公室通过征求专家、企业意见等方式在协议招标前为各类别分别确定一个统一最低投标价格,具体价格如下:
--------------------------------
| 类 别 |配额单位 |协议标最低投标价格(人民币元)|
|--------|-----|---------------|
| 美国334 | 打 | 135 |
|--------|-----|---------------|
| 美国347 | 打 | 180 |
|--------|-----|---------------|
| 美国351 | 打 | 55 |
|--------|-----|---------------|
| 美国352 | 打 | 17.5 |
|--------|-----|---------------|
| 美国634 | 打 | 151 |
|--------|-----|---------------|
| 美国635 | 打 | 145 |
|--------|-----|---------------|
| 美国636 | 打 | 160 |
--------------------------------

--------------------------------
| 类 别 |配额单位 |协议标最低投标价格(人民币元)|
|--------|-----|---------------|
| 美国638 | 打 | 70 |
|--------|-----|---------------|
| 美国641 | 打 | 53.5 |
|--------|-----|---------------|
| 美国645 | 打 | 75 |
|--------|-----|---------------|
| 美国647 | 打 | 105 |
|--------|-----|---------------|
| 美国652 | 打 | 8.7 |
|--------|-----|---------------|
| 美国840 | 打 | 110 |
|--------|-----|---------------|
| 加拿大2类 | 件 | 19 |
|--------|-----|---------------|
| 欧盟4类 | 件 | 1.9 |
|--------|-----|---------------|
| 欧盟5类 | 件 | 7 |
|--------|-----|---------------|
| 欧盟6类 | 件 | 6 |
|--------|-----|---------------|
| 欧盟7类 | 件 | 3.5 |
|--------|-----|---------------|
| 欧盟8类 | 件 | 3.5 |
|--------|-----|---------------|
| 欧盟21类 | 件 | 7 |
|--------|-----|---------------|
| 欧盟78类 | 公斤 | 4.5 |
--------------------------------
(三)按照《输欧盟工业家配额管理办法》(试行)的有关规定,招标类别工业家配额使用价格为协议招标价格。
七、评标规则
公开招标仍采取“价格优先”的竞争性评标规则,具体规定请见《招标办法》及其细则。招标委员会有权将明显背离正常价格水平的标书作为废标处理。
协议招标企业不低于招标委员会确定的最低投标价格投标均可中标。
八、中标保证金:
(一)公开招标
公开招标各批次各类别中标价格最高的20%的企业中标保证金为中标金的100%,其余中标企业的中标保证金比例为30%。中标企业须在规定时间内将中标保证金以支票、汇票、汇款等方式汇到指定银行帐户(开户行:中国工商银行总行营业部;户名: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
帐号:24105643),同时利用纺配电子招标二期系统发送交款凭证,或将书面交款凭证寄至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财务部。(请尽量使用电子方式,为避免混淆,只能在电子方式和书面方式中选择使用一种)(邮编:100021;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2号楼7层;
电话:010—67739343;传真:010—67739206、67739204)
中标企业必须将同一招标批次的各类别中标配额的中标保证金一次性交齐,不允许中标企业放弃部分中标类别的配额,而只缴纳部分中标类别配额的中标保证金。对未按规定将某招标批次全部中标类别配额中标保证金汇到指定帐户或汇款不足的企业,招标委员会将取消其该招标批次所
有中标类别的中标配额和所有中标类别两年的投标资格。(包括协议招标和公开招标)
中标企业须于2000年12月12日之前将2001年第一次公开招标中标保证金汇至指定银行帐户。
(二)协议招标
协议招标中标保证金的比例为中标金总金额的30%(即中标保证金=协议标确认中标数量×协议标价格×30%)。具体交款方式和银行帐户等与第八条第一款中所列公开招标相同。对逾期未缴纳或未能足额缴纳某类别中标保证金的企业,招标委员会将取消其相应类别当年中标数量
以及今后两年的投标资格。(包括协议招标和公开招标)
各中标企业须于2000年12月12日之前将2001年协议招标中标保证金汇至指定银行帐户。
(三)中标企业在填写中标保证金电子交款凭证或书面交款凭证时必须注明是第一次公开招标或协议招标,以避免出现中标保证金帐目混乱。
九、中标企业可将使用不完的中标配额于2001年7月31日前上交纺配招标办公室,中标保证金将不予退还。未使用但上交了的中标配额将不作为浪费配额统计。对于中标配额浪费率超出《招标办法》及其《细则》规定的标准的企业,将取消其相应类别2—3年投标资格。
十、其他事项按照《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十一、纺织品配额招标办公室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2号楼7层。
电话:010—67739208、67739327
传真:010—67739204、67739206
十二、外经贸部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联系电话:
010—65198405、65198183、65198407;
传真:010—65198906
附:2001年纺配协议招标操作说明
出口商品配额招标委员会
二○○○年九月二十七日


外经贸部EDI中心办公自动化部 二○○○年九月二十一日


1、进入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配额招标”栏目下的“纺配协议招标程序”(基于Web界面)。
2、输入用户名和口令(各外经贸委和纺织商会用户名和口令将由EDI中心另行下发)。当各用户的用户密码没有修改时会弹出选择框,提示修改,选“是”,立刻进入修改页面,修改密码。修改后程序不再主动提示修改密码,若用户想再次更新密码,可以进入程序的第一个页面,
点“修改密码”再次更新密码;选“否”,可以以后修改。
3、调出下属企业本次协议招标数据。包括企业代码、名称、年份、国别、类别、类别标志、单价、协议招标可确认总量、本次确认量。各用户只能修改“本次确认量”,其他项都无法修改。程序将给出“本次确认量”的默认值,此默认值等于“协议招标可确认总量”。各地外经贸委
和纺织商会把本次协议招标数据通知下属企业,根据企业的要求,修改各企业的“本次确认量”。
4、只可对“本次确认量”数据项进行修改,修改方法如下:
(1)若全部确认,则不做任何修改;
(2)若本次不投标,则将“本次确认量”修改为0;
(3)若部分确认,则要将“本次确认量”默认值修改为本次确认的数量。注意改后的“本次确认量”不能超过企业的“协议招标可确认总量”。
5、全部数据确认后,点“提交”,更新EDI中心数据库中的数据。程序反馈数据修改结果,以防输入、传输有误。可以在此基础上继续修改。
6、可分批多次修改确认,但不能超过招标公告规定的截标时间。
7、为便于核对,可以从网页上选择“打印”,打印出本外经贸委所属企业协议招标清单。
8、联系电话:010—65198183/8405
联系人:代昌曦、李建



2000年9月27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劳动部关于暂不执行财政部《关于颁布<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财务制度>、<企业职工失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财务管理办法>的通知

劳动部


劳动部关于暂不执行财政部《关于颁布<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财务制度>、<企业职工失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财务管理办法>的通知》的紧急通知
劳动部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劳动人事)厅(局),国务院有关部门,上海市、广东省、武汉市社会保险管理局:
最近,各地及有关部门纷纷反映,财政部《关于颁布<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财务制度>、<企业职工失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财务管理办法>的通知》(财社字〔1996〕175号,以下简称《通知》)下发后,各级财政部门依照财政部《通知》的规定,要
求将养老、失业两项保险基金(以下简称“两项基金”)全部纳入财政专户管理,使正常的工作秩序受到影响。目前正值年底,是“两项基金”清欠、补交、征收的关键时刻,在基金管理制度未作任何衔接和准备的情况下,立即将“两项基金”纳入财政专户,对各地社保机构的工作冲击很
大,两项保险基金的收、支及管理工作将难以正常进行。对此,劳动部作了认真研究。从维护全国稳定的大局考虑,为保证各级社保机构对“两项基金”收、支及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保证养老金和失业救济金的按时足额发放,保证困难企业离退休人员在元旦、春节期间的基本生活,现就
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财政部《通知》中所称,三项财务制度“已征求劳动部等有关部门意见”,与实际情况不符。财政部制订这一文件并未征得劳动部同意,对劳动部过去多次提出的意见也未采纳。
二、劳动部是国务院有关社会保险工作的主管部门,财政部也负有监督的职责。国务院在财政部“三定方案”(国办发〔1994〕31号)中明确规定,财政部对“两项基金”的主要职责是,“会同有关部门制定职工待业保险基金和职工退休养老基金的财务制度,并加强资金使用的
宏观调控和监督”。按照这一规定,有关两项基金的财务制度应由劳动、财政两部共同制定,联合发布,否则将不利于社会保险财务制度的顺利执行。
三、劳动部对各地反映“两项基金”纳入财政专户管理的问题十分重视,已多次向国务院作了汇报,并准备继续汇报。在此期间,各地劳动部门及社会保险机构继续执行原有财务规定,对财政部颁发的“三项财务制度”暂不执行。待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统一制度的决定和失业
保险条例出台后,再作统一研究。
四、各地劳动部门及社会保险机构应将本通知的精神,尽快向当地人民政府汇报。同时要从大局出发,排除干扰,积极工作,确保“两项基金”收、支及管理工作的正常发展。
特此通知。



1996年12月12日
交通肇事逃逸行为认定及责任

刘玲芳 辛炳辰


交通肇事后逃逸是指交通肇事导致严重后果后不尽法律义务,反而自行离开现场,逃避法律责任的行为。我国刑法对此行为做出了特别的规定,成为交通肇事罪的加重情节。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行为性质和构成、因逃逸致人死亡的问题是交通肇事罪中的主要问题。肇事后逃逸的构成要具备主观上的故意心理状态,客观上的逃跑行为,并要具备逃逸的时空要素。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行为实际是积极的,具有主观的恶意,应属于作为而非不作为。交通肇事后因逃逸致人死亡是交通肇事罪的情节加重犯,而不是结果加重犯,更不是独立的罪名。因此,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认定必须以交通肇事罪的成立为前提,必须是逃逸行为而不是故意杀人行为,而且在逃逸行为和被害人死亡间必须有因果关系。
关键词:交通肇事;交通肇事后逃逸;致人死亡;不作为

交通肇事,是我国刑法规定的责任事故型过失犯罪之一。我国《刑法》第133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它特别恶劣情节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在《刑法》这一规定中,呈梯度型规定了三种量刑幅度,即针对一般交通肇事、交通肇事后逃逸和“因逃逸致人死亡”。对于一般的交通肇事行为,无论从定性还是量刑来看,都是相对明确和易于操作的。而交通肇事后逃逸和“因逃逸致人死亡”,仍是争议颇多,难于处理的问题。下文中笔者对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定义及其构成、性质及其责任认定和“因逃逸致人死亡”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一、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定义及其构成
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定义一直尚未统一,这无疑给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认定带来了困难。目前就法律、相关司法解释以及学术界的探讨来看,存在三种观点:第一种是根据1995年6月20日公安部关于《交通肇事逃逸案件查缉工作规定》第2条的规定:交通肇事后逃逸案件,是指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后,当事人故意驾驶车辆或弃车逃离交通事故现场的案件。“逃逸”即是逃离事故现场的行为。第二种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下文称“解释”)第2条的规定:“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是指行为人具有本解释第2条第1款规定和第2款第(1)至(5)项规定的情形之一,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第三种是陈兴良《刑法疏议》中指出的,“逃逸是指发生交通事故后,不依法报警保护现场等待处理,而是私自逃跑,逃避法律追究的行为。”①
应当讲,这三种表述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交通肇事后的逃逸行为。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都未能全面地概括出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含义。判断一行为是否属于“交通肇事后逃逸”,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分析:
(一)交通肇事后逃逸的主观方面:主观方面即行为人的主观动机,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动机一般是逃避抢救义务以及逃避责任追究。这种动机是积极的心理活动。虽然交通肇事罪是过失犯罪,但仅就逃逸行为而言,具有直接的行为故意。因此只有行为人对肇事行为明知,同时又有逃逸的直接犯意,才构成交通肇事后逃逸。当然实践中,肇事者逃逸的动机也有其他表现,如害怕遭到被害人亲友及其他围观群众的殴打而逃跑。这些人往往在逃离现场后,很快通过报告领导或报警等方式,接受法律的处理。这种情形必须在司法实践中加以区别对待,因为从主观方面来看,在犯罪恶意上是很小的,是对现场后果的害怕所致。但毫无疑问,其逃逸行为还是直接故意所致。所以无论何种情形,行为人在逃逸时都必须明知自己的行为造成了交通事故的发生,并对逃逸行为有直接的故意,这是行为人的主观方面。
(二)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客观方面: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形。从刑法理论来看,认定行为人是否构成犯罪,最直接的便是对行为的客观方面予以认定。对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行为,是最高院的《解释》中规定了在五种情形的基础上而逃跑的行为。这就可以明确交通肇事后逃逸是作为交通肇事罪量刑的加重情节来规定的。也就是说如果行为人的先前行为没有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或者虽有交通违规行为但该违规行为与结果没有因果关系,或者行为人在交通事故中仅负同等责任或者次要责任,或者交通行为在所造成的结果尚未达到交通肇事罪基本犯的定罪标准的,或者在负事故全部责任或主责的情况下仅致1人重伤,但又不具备酒后驾驶、无执照驾车、无牌照驾车等《解释》规定的情形之一的,即便行为人事后有逃逸行为,也不能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三)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空间要素,即该行为是否仅限于“逃离事故现场” 。在公安部关于《交通肇事逃逸案件查缉工作规定》的第2条中表述为“逃离交通事故现场”,这样的表述是欠妥的。在司法实践中就有这样的情形即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虽然没有逃离现场(有的是不可能逃跑),但是在将伤者送到医院后或在等待交警部门处理时畏罪逃跑,这种逃跑行为如何认定?显然无论从主观方面还是客观方面都是符合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构成的,也就应当受到法律的严惩。在学界部分学者认为交通肇事罪是一种过失犯罪,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并不深。因此,对其处理不宜过重,具体把握尺度也宜宽不宜严,所以要对逃逸行为的时间和空间作必要的限定。但是笔者认为逃逸者既然选择逃逸即具有主观上的恶性,是一种犯罪行为,就必须按照罪刑罚一致的原则,对于把握尺度上必须严格。所以《解释》第3 条规定是较为合理的,“交通肇事后逃逸”是指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而不仅限于“逃离事故现场”。
此外,对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主体规定,是只要符合一般主体即可。因此,从以上几方面分析来看,笔者认为,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较为准确的表述应当是:发生交通事故后,行为人出于逃避抢救义务或逃避责任追究等动机而故意逃逸的行为。
二、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性质及其责任认定
(一)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性质
对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性质的认定是把握该行为的关键所在,对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行为人主观恶意分析及责任认定有积极意义。通常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性质被认为是不作为。认为行为人具有保护现场、救助伤员的义务,却不履行义务,选择逃逸,以致造成严重后果。笔者认为,从对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责任追究和对被害人人身、财产保护的角度来看,交通肇事后逃逸者的行为实际是积极的,具有主观的恶意,应属于作为而非不作为。这是笔者对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性质的根本倾向。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0条规定:“在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车辆驾驶人应当立即停车,保护现场;造成人身伤亡的车辆驾驶员应当立即抢救受伤人员,并迅速报告值勤的交通警察或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把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理解为不作为,实际上是把逃逸行为与不履行本条规定的作为义务特别是救助义务等同起来。但在实践中,行为人不仅仅违反了上述的种种义务,更关键地是对行为有主观恶意,是积极而为之。实质上是行为人采取了作为的手段,同时违反了一定的义务。所以尽管 “逃逸”行为在很多情况下与不救助行为相重合,但实际上即使履行了救助义务仍然可能构成逃逸,比如在将伤员送往医院后的逃逸等。
分析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性质,不应从履行义务的角度着手,而应从是否有逃逸的实际行为来分析。这也是有法律依据的,根据《刑法》第133条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交通肇事后逃逸有三种情况:一是作为定罪情节的逃逸;二是作为加重情节的逃逸;三是致人死亡的逃逸。虽然三者在定罪量刑中的作用不同,内在含义也有差别,但逃逸行为的方式是共同的,都是积极采取措施去逃跑,无论动机如何,行为的性质均是作为。
(二)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责任认定
正如上文所述,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是一种具有主观故意的作为行为,对其认定则不能象交通肇事行为那样,视为过失犯罪,而应从严把握。“交通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刑法》的这一规定是责任认定的根本依据,但具体认定时还要结合具体的情形,笔者从行为人主观动机出发分三种情形说明:
1、出于逃避法律责任,但履行救助义务。如行为人交通肇事将人撞倒后,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后逃离现场。120医护人员及时将伤者送往医院。这种情形下,行为人虽构成逃逸,但主观恶性不深。仅出于逃避法律责任,现实中为抢救伤者,争取了宝贵时间。对于这种情形,认定责任时应该从宽。
2、出于逃避救治伤者,逃逸后主动投案。有人认为这种情形中,行为人不构成交通肇事后逃逸,理由在于行为人的主动投案。但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实际上违背了立法原意。法律之所以规定逃逸是加重情节,就是考虑对受害人生命的保护。逃逸造成的最严重后果就是,使伤者缺乏救助,导致伤势严重以致死亡。所以这种情形构成交通肇事后逃逸是当然的。但排除逃逸后自首的成立,对自首情节按照刑法减轻处罚也是应当的。
3、既逃避法律责任又逃避救治伤者。这种情形在现实中最为常见,行为人在主观上大多是两者的竞合。对于这种情况,显然要按照法律的规定,在量刑幅度内予以从重。如果其结果导致受害人的死亡,则是逃逸行为情节的再次加重,构成“因逃逸致人死亡”。对这样的情况,笔者在下文展开了更详细的论述。
三、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情节加重——“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分析
在司法实践中,由于交通肇事本身的特点,因交通肇事致人重伤与死亡的事件屡见不鲜,而“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案例也尤为常见,其危害性、社会影响更为严重。因此,除了对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认定,以及逃逸行为的性质上进行探讨之外,更有实际价值和意义的便是对“因逃逸致人死亡”问题的探讨。《刑法》第133条规定,“犯交通肇事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显然仅此规定实在过于笼统含糊,运用时也更为棘手,这就成了许多交通肇事案件如何解决的关键。笔者在此就对 “因逃逸致人死亡”做出分析。
(一)“因逃逸致人死亡”的罪名性质分析
认识一个问题,首先立足于行为的本质或者性质。由于对主观方面的认识不一,对“逃逸致人死亡”的法律性质认识更是众说纷纭,笔者在此就几个主流观点加以分析:
1、结果加重犯说
此说是目前学术界最流行的观点。其主要理由是:从刑法中规定“致人死亡”的条文来看,符合结果加重的两个条件:其一,基本行为和加重结果的因果关系。即认为“因逃逸致人死亡”是交通肇事逃逸这一基本行为的加重结果;其二,对加重结果之发生具有预见可能性。交通肇事后逃逸不同于一般的逃逸行为,交通事故致人死亡的可能性与发生率之高,是无庸置疑的。因此对加重结果具有预见的可能性是当然的。此说最直接的反映了立法者的意图。
     但此论也有理论上的不足,比如必须论证加重结果犯存在“过失的基本犯+故意的加重结果”的形式。为满足加重结果是对基本行为的依附性要求,从而使“逃逸致人死亡”成为交通肇事罪的加重结果犯,不得不指出逃逸行为仅是交通肇事后的自然延伸行为。但事实上,逃逸行为是相对独立的,并在逃逸行为中已经介入了新的原因行为。从《刑法》第133条规定的量刑阶梯来看,“逃逸致人死亡”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显然是“交通肇事罪+肇事后逃逸情节”的加重结果,而不是交通肇事罪本身的加重结果,这种情况更支持情节加重说而不是结果加重说。
2、情节加重犯说
如上文所说,情节加重说也可以从刑法规定的量刑梯度中寻求依据。认为“逃逸致人死亡”是一种情节上的加重表现,属于为逃避法律责任而逃跑的罪后表现。其行为与罪过均与前两个罪行阶段相同,只是情节不同,因而规定了更重的法定刑。结果也是一种情节,因此将“致人死亡”这一结果作为情节处理也是有其合理依据的。笔者较为赞同这一观点,原因有二:其一,这种说法回避了导致加重结果的主观心理的争论;其二,也表明了即认为“因逃逸致人死亡”中逃逸行为的相对独立性。
3、独立罪名说
这一观点认为,交通肇事后逃逸而致人死亡,完全符合一个独立的犯罪行为所具有的全部构成要件,成立一个新的作为②。又由于《解释》认为,在“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行为中,可以出现共同犯罪,而且刑法明确把这种情况排除在故意杀人罪的罪名范围外,因此,交通肇事后逃逸致人死亡的就应构成一个新罪。这一观点虽有其积极意义,但并不为立法者所接受。《刑法》第133条采取三个罪刑阶段的模式肯定了“因逃逸致人死亡”与交通肇事行为及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之间的密切关系。当然“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有其相对独立性的,但理解成完全独立的新罪却又与立法者本意相背。
笔者认为学术界对“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性质的争议,是因为对此问题的理解呈现出一定的分散性。因此各自的观点都有不足之处,也有自己的合理方面,很难得出统一的权威界定,但笔者却比较倾向于情节加重犯说。这个观点有利于“因逃逸致人死亡”性质的分析,得出“因逃逸致人死亡”是对交通肇事后逃逸情节上的加重,从而也有利于对该行为的定罪量刑。
(二)“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行为构成分析
根据《刑法》第133条及《解释》第3条规定,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逃逸致人死亡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这是法律对行为既有加重情节(逃逸)又造成加重结果(致人死亡)而规定的较高的法定刑。在司法实践中认定“因逃逸致人死亡”构成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必须满足上文所论及的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构成要件。笔者在上文中的论述认为,“因逃逸致人死亡”是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在情节上的加重。因此,认定“因逃逸致人死亡”首先得满足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成立,而这包括三方面(1)必须以交通肇事行为的发生为前提。(2)行为人必须在行为发生后积极实施逃逸。(3)行为人逃逸有一定的主观动机。
2、必须符合《解释》第5条第1款对“因逃逸致人死亡”做出的明确解释。即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这个规定是明确的,不能将其与其他情形混作一谈。比如有这样的案例,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隐藏或遗弃致使被害人死亡的情形,这显然不是“因逃逸致人死亡”,而应当认定为故意杀人。
3、交通肇事者的逃逸行为与被害人死亡间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受害人的死亡必须是因为肇事者的逃逸行为造成的。如果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逃逸,但被害人的死亡却是因为介入了其他原因造成的,如被害人由他人送往医院抢救途中再次发生交通事故致死等,就不应认定为“因逃逸致人死亡”。再者,必须是行为人逃逸行为在前,而伤者因行为人逃逸而死亡的结果发生在后,两者之间存在这个顺序关系。如果交通事故发生时伤者当场死亡,则不能认定为因逃逸致人死亡,而应适用《刑法》第133条规定的第二种量刑幅度予以处罚。
(三)“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定罪分析
如何理解交通肇事后因逃逸致人死亡案件的定罪问题,是分析“因逃逸致人死亡”所须面对的最实际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因逃逸致人死亡”与相似罪名的区别;二是关于“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法律如何适用。笔者就这两方面问题展开论述。
1、“因逃逸致人死亡”与间接故意杀人罪的区别
对于《解释》第5条对“因逃逸致人死亡”所作的解释以及《刑法》第133条规定的“因逃逸致人死亡”构成交通肇事罪的规定,在学术界存在争议,是因其与间接故意杀人罪在构成上存在相似性造成的。所以有这样的一种观点:“因逃逸致人死亡”不应属于交通肇事罪的加重情节,而应构成(间接)故意杀人罪。从这个角度看,行为人肇事后逃逸后在一定程度上知道由此造成的后果,且又对受害人死亡的后果持放任态度,最终造成伤者因无法得到及时救助而死亡。笔者认为,《刑法》第133条规定的因逃逸致人死亡,从发生状态上看是交通肇事的延续,是对前行为的加重情节。这种加重情节是以行为人违反了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此发生重大事故致人死亡为前提,即仍是以交通肇事罪这一先行犯罪的成立为基础的,是先行行为在结果情节上的加重。
从主观上看,行为人对可能造成伤者死亡存在间接故意,而在有的情况下,肇事者可能认为肇事行为仅会造成受害者受伤,其主观上应属于过于自信的过失。比较两种犯罪行为的差别,不能仅凭主观方面的相似,就认定行为人构成间接故意杀人罪,这是不符合犯罪构成主客观统一的理论,也是违背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必须结合行为的客观方面。从客观方面讲,如果行为人构成故意杀人罪,那么就要求行为人的行为是导致伤者死亡的排他性原因。也就是说行为人对于伤者人身的危险进程处于或者基本处于排他性支配状态,排除了他人对伤者实施救助的可能性,伤者的生命安全完全依赖于行为人的救助。而显然“因逃逸致人死亡”并不能产生这种完全排他的状态,在大多数情况下,受害人是可以有获得其他人救助的可能性的。所以综合来看,“因逃逸致人死亡”与间接故意杀人是不同的两个罪。
2、关于“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法律适用
对于《刑法》第133条及《解释》第5条的规定的具体适用,当前同样是观点繁多,争议颇大: